什么是IPC周界,大华(IVS)功能介绍

01、简介

IVS智能视频监控(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

功能包括绊线入侵和区域入侵规则检测。目标触发相应规则后,摄像机输出报警信号,抓拍对应时刻图片并对外传输。主要应用于周界防范,如围墙、禁止入内区域等场景;对翻越围墙、闯入禁止区域等情况作出报警,保障财产及生命安全。

 

02、功能介绍

IVS功能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IVS和深度学习IVS。

相比误报较多的传统IVS,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新一代智能IVS功能,能有效过滤树叶、动物等干扰,支持人(含非机动车)/机动车分类及精准检测,对于特殊的人员、车辆和场景,可以通过获取录像训练学习来实现优化。

本篇介绍深度学习IVS(周界)功能(具体支持情况以实际设备为准),具体IVS功能介绍如下。

绊线入侵

设定一条规则线,相应的目标(人或车)在画面中按照原设定方向,经过这条智能线后则触发报警。具体场景如商超便利店的入口,当识别到有顾客进入店铺时,则触发报警联动语音播报“欢迎光临”;当识别顾客离开店铺时,则联动语音播报“欢迎下次光临”。

区域入侵

绘制一个区域,相应的目标(人或车)在画面中按照原设定方向,进入或离开这个区域则触发报警信号。具体场景如围墙、草坪等,当识别到画面中有人进入草坪时,则触发报警信号联动语音播报“请不要践踏草坪”、“请不要翻越围墙”等。

 

常见应用场景

典型场景一:沿着绿植、围栏等周界配置针对人员的布控规则

典型场景二:布控限制人员进入的区域,例如草坪、湖泊、河流等区域

典型场景三:人车分流的区域,布控进入人行区域的车,进入车行区域的人

典型场景四:超市便利店等场所,白天触发欢迎语音,夜晚布控进入的人员

 

03、勘点、安装要求

勘点要求

l  场景复杂度:场景相对简单,没有大量的移动目标

l  场景遮挡:布控范围内,检测目标应无明显遮挡

l  场景光照:画面中无复杂的、频繁变化的灯光(黑白布控需同时考虑红外光影响)

l  布控范围:布控宽度、距离等合适,目标像素符合算法要求(具体现场设备布控要求,可以联系400热线或是区域技术支持同事确认)

l  安装角度:区域形布控的安装俯角建议在15~45°之间;围墙类平行式布控保证画面无遮挡

对于出入口、车库、步行街等限制区域,建议正对布控;对应不同的设备焦段、分辨率,有不同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距离选择。

对于类似围墙、湖泊、草坪周界,主要关注布控区间的长度,推荐使用下图所示平行式布控;其中立杆1米是为了保证人员翻越周界时,目标整体在画面中,向内挑0.5米主要是为了减少蓄意破坏。

04、设备配置

功能配置

开启通用行为分析智能——添加智能类型——绘制规则线——智能参数配置

一、开启智能

相机web界面——设置——事件管理——智能方案,开启通用行为分析

 

二、添加智能类型

相机web界面——设置——事件管理——通用行为分析——规则配置,右侧界面添加规则

 

三、绘制规则线

注意绊线绘制方向应尽量与检测目标运动方向垂直。

为了避免误报,建议配置规则时绊线入侵的绊线上或者区域入侵的检测区域内不要包含车或者人等检测目标(若本身是为了布防内部人车,则可以进行该种配置)。

 

四、智能参数配置

规则配置界面的灵敏度参数与全局配置中灵敏度参数有如下区分:

规则灵敏度:触发规则报警的灵敏度,若能识别到目标但不报警,可以调高规则灵敏度。

全局灵敏度:识别目标的灵敏度,此灵敏度对于开启的所有规则有效,若目标不识别或者误识别可以调整该灵敏度。

图像配置

图像上需要保证画面中目标轮廓清晰,一般情况下采用默认参数即可。

夜间在亮度足够的情况下,建议用彩色模式,如果现场场景很暗,或者不允许可见光补光的,建议切换为黑白模式,此时目标检测效果和检测距离视现场场景复杂度而异,以实际测试为准。

部分出入口场景,可能存在强逆光,此时需要配置图像参数,按需开启宽动态或强光抑制(开启前后效果图及配置界面见下图)

 

05、注意事项

1. AI识别的报警目标像素点大小应该达到算法要求的像素大小(可联系大华区域技术支持同事确认)

2. 采用平行布控的安装方式时,要注意相机近处是否存在盲区。

3. 需要保证触线之前,运动物体无遮挡时间在0.5秒以上。

4. 目标大小最大不能超过到画面高度的2/3和宽度的2/3

5. 绊线绘制方向应尽量与检测目标运动方向垂直。

6. 避免障碍物遮挡,如大树、楼房或大的障碍物对运动轨迹隔断。

7. 智能规则尽量配置在画面的较中心位置,避免太靠近画面边缘。否则目标人员或者车辆容易出现没有完全出现在画面中就已经越过绊线的情况,导致大量漏报的出现。

8. 为了避免误报,建议配置规则时绊线入侵的绊线上或者区域入侵的检测区域内不要包含车或者人等检测目标(若本身是为了布防内部人车,则可以进行该种配置)

9. 智能检测效果与安装场景、光照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当安装场景、光照环境较差,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可以通过调整场景、增加补光灯等方式去提升智能检测效果,但效果仍会差于推荐场景和理想光照环境,请以实际情况下的检测效果为准。

 

06、常见问题FAQ

选点问题

1. 相机安装在道路高杆横臂上,夜间车辆车灯直射镜头会使亮度忽明忽暗,影响检测效果。

 

2. 相机与目标道路间有树木遮挡,会导致目标运动轨迹跟踪不连续,影响检测效果。

配置问题

1. 若智能规则太靠近画面边缘,目标人员或车辆没有完全出现在画面中就已经越过规则线,会导致严重漏报。

2. 绊线规则线画在了目标常在位置上面,会导致频繁报警。

夜间效果不好

夜间场景下,若补光不够,图像效果差,会导致人体轮廓模糊无法识别;该类情况需要通过增加补光灯以及图像调试来保证图像效果,从而提高算法的识别率。

见如下案例:某项目夜间补光不够,人体轮廓肉眼都识别困难,需要现场增加补光处理。

场景过大

若场景过大,报警目标像素点大小无法达到算法要求的像素大小,会导致检测效果下降。应调整设备焦距或是安装位置,使监控场景中的报警目标像素点大小满足要求(具体型号的像素要求可联系大华区域技术支持同事确认)

 

其余误报问题

由于每个点位的场景、光照、物体形状等因素各不相同,故算法可能会对部分物体产生误判,导致报警;可以通过重新绘制规则线、降低灵敏度或配置目标大小过滤以过滤掉误报的物体(如小动物)来进行处理。

配置目标大小过滤的操作步骤如下:

a.  界面选择目标过滤选项

b.  点击绘制目标

c.  在画面上调整目标框大小即可

其余漏报问题

一般情况下的漏报问题可通过调整灵敏度来处理:

a.  目标未识别,可以提高全局灵敏度

b.  若目标已识别,但触发规则未报警,可以提高规则灵敏度(具体界面以实际设备为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